騰游無礙-陳宏勉篆刻展
何炎泉
拜師學藝、參展獲獎、功成名就,似乎成為台灣印人三部曲,堪稱刻印者之康莊大道。憑心而論,這條道路看似順遂平坦,其中卻是滿佈荊棘,有者種種不足為外人道的辛酸血淚。我的老師陳宏勉,雖然也無法免俗地歷經了台灣印人的必經之路,卻幸運地擺脫接下來的共同宿命,開創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美術競賽的興起,確實為台灣篆刻注入新生命,使得藝壇頓時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光景。細數過去美展的比賽結果,可以見到各個流派在台灣的生根與發展,令人不禁期待篆刻的未來。然而,期待往往是伴隨著落空,從很多當年風光的得獎者作品發展軌跡看來,獲獎作品便是他們藝術生涯的最高峰,隨著名氣與年紀的增長,藝術造詣非但沒有增加,反而每況愈下,這似乎成為這些獲獎著的共同命運。所幸,還是有一群默默耕耘且能夠不斷精進的印人在支撐者,陳宏勉就是其中的重要成員。在歷經過比賽的風風雨雨後,使他早早就看透篆刻競賽,意識到成績固然令人著迷,卻不見得與將來的藝術成就劃上等號。因為有著與他人不同的體悟,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思考創作的方向,省去將時間浪費在苦思如何才能從競爭激烈的比賽中博得評審的青睞。參加競賽可以讓一個印人快速成長,卻也是讓他死亡的捷徑,獲獎與否的得失心往往會扭曲參賽者對於篆刻的想法與熱情,轉而汲汲營營於名次高低中。脫離美展競賽系統的他,就這樣展開了屬於他自己的篆刻之旅。他在篆刻上才華也引起當時名家王壯為、曾紹杰、江兆申等的賞識,紛紛委其製作閑章,這可謂極高的殊榮,然他並不以此為滿,反倒是積極擺脫前人藩籬,不斷地推陳出新,吸收古今,發展出獨樹一幟的個人風格。以篆刻嶄露頭角的陳宏勉也順理成章成為專業篆刻家,步入漫長且艱辛的藝術家生涯。以音樂家與舞蹈家為例,他們每天都得做無數的訓練,才能維持住專業的演出水準,若要想更上一層,就得付出更多的努力。篆刻藝術也不例外,要想維持專業水準,手底功夫就不能荒廢,該做的功課一樣也不能少。與篆刻藝術最為密切的就是書法,如果無法在書法上有所突破,那篆刻的成就也不可能太高。事實上,他在書法上所下的功夫並不少於刻印,成就當然也不低於印章,可謂旗鼓相當。他從高一便開始每朝臨習《麻姑仙壇記》,算是他所接觸最早的中國藝術,也成為他發展其他藝術的堅實根柢。接著又在暑假得到吳梅嶺的繪畫指導,讓他在書法之外又找到另一個創作的窗口,這早年的書畫基礎也就成為他日後投身藝術創作的穩固基石。二十歲那年考進國立台灣藝專雕塑科,課餘仍勤習繪畫,然因見美術科國畫組同學刻印,便興起篆刻念頭,與同窗好友鄭多鏗一同摸索探討。鄭多鏗在薛平南介紹下,拜入梁乃予意古樓中習印,隔週鄭又引薦陳宏勉拜入意古樓。在見過他的印章後,梁師給了他一個忠告:「放棄過去的面目,重新來罷!」這看似尋常的一句話,日後在他的創作生涯中卻激起了無數的漣漪,時時諄戒自己:「若有不妥當處,重新思量過。」這樣的觀念,使得他無論在過去比賽得利,或是近年來擔任各大篆刻比賽評審,都保持著一顆追求精進的心,持續地錘鍊自己的印藝。二十四歲那年又幸運地與好友鄭多鏗並列紅並樓李猷門下,其間修習古文詩詞,兼及古今書畫與篆刻,更加豐富自身學養與創作格調。篆刻也在李猷的教導下,另闢蹊徑,嘗試宋元朱文印章的創作,取得很好的成績。篆刻技巧的部分可以藉由練習來提升,但是印章的格調與層次就與篆刻家自身的涵養有關。由於他的夫人林淑女於藝專畢業後又考入文化大學美術系深造,因此有緣得以結識曾紹杰。曾紹杰在編纂《鉥印精選》時,他們伉儷二人幫忙整理了大量印章資料,故獲贈曾所親臨《散氏盤》,對他的篆書不無影響。不僅如此,在當時經濟物質條件不佳的環境下,有幸接觸這批古璽漢印,對於熱衷篆刻的他自屬難得之機緣。一九八一年婚後,落居於台北市麗水街,接近位於永康街的曾寓,兩人往來更加頻繁。當時曾紹杰年事已高,且為疾病所困,因此往往為其代刀的機會,從中學習到曾紹杰治印的嚴謹態度與趣味。長期居住臺北也讓陳宏勉有很多機會可以請益王壯為、臺靜農、江兆申等藝壇耆宿,與這些大師間的互動頻繁,他當然也趁機從中吸收學習。一九八九年,他曾以行草請益臺靜農,臺老給予「線條還不行」的評語。往後的漫漫歲月裡,他就一直在這話裡琢磨,反覆推敲其中道理。促使他轉而開始注意晚明書家王鐸、張瑞圖等的書蹟,不斷追求線條品質的提升。現在,他不僅真正領悟了臺老的用心,也在作品上克服這個書法創作的致命傷,一改早年軟弱平滑的線條,發展出高品質且富有個性的線條。觀者無論是面對其大器磅礡的行草,或靜穆典雅的篆書,都不難體會到那份醇厚的修為。隨著線條的行進與節奏,處處可見書寫者的功力與巧思,呈現出渾然天成的完整藝術結構。最為難得的是,作品中任何微小細節的處理皆不馬虎,也毫無力不從心與敷衍虛應的窘況,可說是悠游自在於書寫當中。這種強調實踐的書學觀,無論在作法或是觀念上都是與古人契合,從不斷地書寫中去體會書法之美。與這些前輩藝術家的交往,除了對他藝事發揮實際指導的功效外,從他們身上學習到的個人風範與藝術態度才是難能可貴。接觸不同的前輩藝術家,不同的篆刻品味與創作取捨都讓他獲益匪淺,使他見識到真正的藝術家與篆刻藝術。近年來,他便以其長期積累的知識經驗與人生閱歷形諸筆端,無私地將寫下一本本台灣前輩書家及印人的研究專著。寫作的內容不僅有一般藝術類書籍所要求的內容,文字中更洋溢著專屬他特有的敏銳度與藝術見解,其中與藝術家實際互動的部分,更是其他研究者單從書面資料所難以想像的領域。眼界往往決定一位篆刻家未來的道路。一位見識有限的篆刻家,總是以井窺天,容易沾沾自喜於自己所開創的局面,難以取得更博大的藝術格局。由於熟知這些前輩篆刻家的成就與治印態度,讓富有挑戰性的陳宏勉幾乎難以滿足於階段性的成就,只能更孜孜不倦地精進既有成果,甚或是試圖再創新局。隨著年紀的增長,他的印章創作無論在質或量上,都是不減反增。量的部分無疑是造成質改變的重要因素,畢竟篆刻藝術中技藝還是佔有相當部分。然而,光是熟練度也起不了決定性作用,比如工廠作業員,日復一日的重複性動作,最後當然是閉著眼睛就可以完成任務,但是他們最終也不會成為大師,充其量不過就是一個熟練的作業員。當前篆刻界也普遍存這個問題,刻印者往往把創作當成勞動,只知埋首苦幹,不是拘泥不化,就是刻意地強調求新求變,完全對相關的知識與創作理論漠不關心。如此的心態容易使篆刻家淪為刻印匠,技巧固然會愈加純熟,然而藝術性的追求卻隨之薄弱。此次展出的篆刻作品,不僅代表了陳宏勉個人在藝術道路上的辛勤耕耘,也可以視為篆刻藝術渡海來台的成果展。所有創作者無非都希望能與古人爭勝,於歷史上留一席之地,但是若識古不清,甚至連自己定位都無法釐清,那任何開創性的腳步都可能適得其反,引導藝術家一步步邁向萬惡深淵。他的博學與積極地的學習精神,都令我對篆刻家的普遍印象改觀,在台灣大部分的藝術家甚少讀書與思考。除了與藝術相關的知識外,陳宏勉的涉略可說是五花八門,經常在言談中透露出他甫獲得的新知,腦袋中似乎總是裝著滿滿的最新思潮。陳宏勉除了也跟大家一樣提倡「印外求印」之外,其「印內求印」才是最令人激賞的觀點,強調從所有的優秀作品中汲取養分,無論古代或現代,配合自己所處時代的審美加以改造,創造出屬於當代的篆刻藝術。他往往能夠用心體會每個時代不同作者的侷限與長處,不以後代的標準來批判前人短處,敞開心胸欣賞各種不同的審美。也就是,「印內求印」的取法是包羅萬象,並不侷限於少數顯赫名家,舉凡好的作品都可以成為學習目標。這樣的觀點無疑讓刻印者有了無限的師法對象,自然也可以增廣個人的眼界。此外,哲學性的思辯也往往被老師巧妙地融入印章中,無論展現於字句中或是風格上,經常有出人意表的佳作產生。雖然部分的印風大致與年輕時相彷彿,然而在線條的純淨度上卻更佳,章法的協調性也更加圓融自然,這些在藝術境界上當然都是更上一層,並非所有篆刻家都可以走到這一步。絕大多數的篆刻家恰好相反,線條越來越髒亂模糊,或許有人會認為是渾厚,佈局越來越怪異取巧,當然也可以視為別出心裁或匠心獨具,可以說完全往藝術最高境界平淡自然的反方向前進。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就是章法佈局與線條的掌控能力,此次展出的二十多方「永以為好」,無論是線條或是空間的安排,每個印章似乎都取得一個妥當的平衡點,絲毫不見突兀與造作,完全合乎自然,絲毫沒有刻意安排的斧鑿痕跡。這令人想起當前的篆刻潮流,大家莫不絞盡腦汁思考如何變化風格,以便突出自我。這些外表爭奇鬥豔的篆刻作品,雖然十分具有視覺效果,卻也無情地顯露出作者的竭盡所能,疲於變化之神情。在陳宏勉的作品中,可以見到的是一種悠游自在的境界,猶如庖丁解牛般的順暢與自然。猶記宏勉師曾以「舉重若輕」的概念來解釋藝術品,這種境界其實不難想像,試想一位僅能舉五百斤與可以舉千斤的舉重選手,同時舉起五百斤時,後著的神情態度無非就是「舉重若輕」的傳神畫面。同樣一句話,用來形容他自己的印章也是十分貼切。對藝術獨特的敏感度與鑑賞力,更是他創作的重要利器,使他可以迅速吸收他人的優點,且不為缺點所累。例如,他曾說過:「好的作品都很乾淨!」這句簡單的話似乎可以用來印證很多藝術品,而且古今中外皆然。這裡的乾淨與否跟與表面的髒亂無關,而是專指作品整體的純淨與清晰感。例如吳昌碩的篆刻作品,其刻意處理的殘破處,無處不讓人覺得很自然,然而不善學著或是力有未逮著,往往將畫面弄得破碎且髒亂不堪,隨處都是造作斧鑿的痕跡。除了理論的涉獵與精準的眼力外,藝術最重要的實踐部分他也未曾歇手,其成就當然也是有目共睹。他印章格局之博大與調性之清新則是同輩印人中所罕見,風格面貌的廣度與處理手法的細膩,亦堪稱台灣精緻文化的呈現。風格多樣當然是此次展出的重點,充滿著各式各樣的印風,貫穿全體的卻是他個人一貫的審美。不同形式的印章到他手上,無論是甲骨文、金文、小篆、磚瓦文或是隸書,經由他巧手一佈,無不展現出他對這些字體的掌握力,馬上融合出陳宏勉式的風格。事實上,對各種字體的統合能力,當然是源自於他書法上的修為,完全印證了前人「印由書出」的說法。關於書法的涉獵,他可說是遍臨諸碑,且無體不精,因此運用起來才會如此得心應手。由於早年有機會親承這些渡海名家的衣砵,加上數十年來他努力不懈地在創作與理論上積極鑽研,使得陳宏勉可以達到目前的篆刻成就。從此次展覽看來,儘管他已經在篆刻上取得傲人成績,然而以藝術家的年紀而言,他才走到了可以真正展現藝術天分的初步階段。因此,在欣賞讚嘆之餘,我們期待他接下來的每一個藝術發展階段,希望他可以為台灣篆刻藝術樹立新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