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人
老芙蓉印中見此印文,此印形式當在明晚期,有如書畫變形主義時期時代風,這當時經濟狀態應該可以豪奢頹廢,人民思潮相對自由,才能形成的如此氛圍,自然往往隨後走向末世,印文印風也很相搭配的。
「方外人」字典解釋:,不涉塵世或不拘世俗禮法的人,大都指僧、道,隱者。
印文中「方」字刻成反字或有其他意思也不可知,三字分布方式也是脫離具有印文設計行間形式,字皆成零件拼溱安排而成。
見此詞莫名喜歡,但覺得這解釋太過偏侷,因為我一直覺得我是方外人,雖然一生都在做公衆事務,這些事往往在時空交集的因緣關鍵點遇上,莫名承擔下來。
但心態一直都是局外人整體觀察,思考如何更完善,如何以最微薄的能量,做最大的效能,如何源遠流長,一件事一件事做完,其他的衍伸的一切與我無關。
初中三年級國文老師周炳翰講到虬鬚客、李靖和紅拂女見李世民,後虬髯客將全數家產贈與李靖以助李世民爭天下,自己則攜妻子與一僕離開,事了拂身去。高中時吳梅嶺師的為人行事,追隨一生。
老友論命,都是比肩刼財,又內含空亡,沒有財運,財、才出頭就可能被分刼走,但也不會餓死,這真有真正的方外人的命,看世上僧、道人士往往貪婪如盜寇。我往往自消遣告訴他,這命大好,我的財、才能盡能所用,生來是空,結束是空,夫復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