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予先生的篆刻與台灣藝術大學

陳宏勉 2006.9.23  22:39

釋文:

吉羊    束雲作筆海為硯

性情常在紙上雲煙   松柏之質經霜彌茂  明心  平安

欺霜傲霜   名利無心夢亦閒

中日戰爭後的台灣篆刻


在歷史的過程,台灣二十世紀後半世紀篆刻活力的旺盛,絕對是一個奇蹟。日據時期,在台灣的印人都是日本人,台南台北都有印社的活動進行,只留下一些印譜遺稿,隨著數十年的風雲變幻,片紙難尋。當時有參與日本人印社活動的,應該只有林朗盦和戴壽堪兩位先生。在日本人離開,國民政府初渡之後。一九四九年十一日十日戴壽堪在中央日報服務版刋載「徵求金石篆刻同志」的啟事,兩天後又在新生報刋出。當時渡海來台的大陸印人見到報上徵集篆刻同道的啟事,北部的印人,紛紛依地址前往拜訪。離台北較遠的,就捎信連繫。當時渡海來台,隨身携帶印石、工具很少,戴壽堪在日據時期就有收藏印石,日本人離台時不能帶走時,也收購若干,約有五六石方,就將自己居所稱之「半千石室」,頓時成為台灣印人的聚合之地。


這時來台在篆刻已經很有名氣的如喬大壯、高拜石、陶壽伯、王王孫、臺靜農、陳兼善、王壯為、曾紹杰、張直厂、莊蝶庵、……等。但比較有參與活動只有高拜石、陶壽伯等人。當時來台的印人,每逢假日戴府經常高朋滿座,論印、品石、聊天。成為金石書篆刻同道的聚會場所。戴壽堪隨即也成立「台灣印學會」,舉辦集刻的活動,王壯為、曾紹杰和蕭天鍾(元美)也曾拜會觀賞石頭。不久之後戴壽堪因工作調離台北,「台灣印學會」就逐漸沈寂了。


當梁乃予看到「徵求金石篆刻同志」的啟事,興致很高,隨著參加了戴壽堪所舉辨「台灣印學會」的活動,這時梁乃予很年青,作品水準很好又熱心,自然就負責活動的各類事務性工作,成為當年篆刻活動的中堅人物,從此參與了推動台灣半世紀篆刻的歷史。

梁乃予成長背景


梁乃予一九二七年生於福建省閩侯縣永南里梁厝村,家裏世代做遠洋貿易,有自己的船舶,經商之餘,亦書香世家,家中收藏不少名家字畫古籍,梁乃予自幼生長在這個環境中,福州自古文風很盛,明清以來出了不少書畫篆刻家,境內壽山又出產篆刻家喜愛的壽山石,三坊七巷書坊林立,和許多裱禙店和印材店,梁乃予自言:「家住在商業區,隣近有許多裝池店,看張列的古今名家作品,看畫、看字、看題款用印,目臨心摹,樂而不疲,偶然跟在大人(書畫家)後面,聽他們高談濶論,看他們在作品上潤色,更是意外的莫大收獲。」或逛到印材店,找便宜可以負擔得起質料還不錯的印石,或裁下來的邊材。所以「自幼只有一個志願,做一個畫家。」


梁乃予從小對工筆人物就情有獨鍾,當時給他印象最深刻影響以後最大是福州書畫篆刻名家陳子奮,陳子奮擅長工筆花卉人物和篆刻,其畫出於晚清任伯年,後習陳老蓮。梁乃予心慕手追,無論篆刻和繪畫都受影響很深。


一九三四年梁乃予七歲時,父親梁敬銘將他送入私塾,老師林德餘以千字文來啟蒙,隨之要他熟讀論語、左傳。不久又找黃于協教他古文、算數。不久就進入福建學院附屬中學,一九四一年之後兩年,福州兩度淪陷日軍,學校也因抗戰不穩定而隨時遷移,梁乃予帶著刻刀和畫具,畫抗戰海報、漫畫、刻愛國標語。這些訓練對他以後在工作上、在繪畫、在篆刻上紮下很硬實的功夫。


一九四五年畢業後就升上大學學一年級,不料時局紛亂,家業蕩然,堂哥梁兆南隨國民政府到台灣省政府工作,看到大陸時局如此亂,就將梁乃予和他的大哥接到台灣,第二年就因而輟學遷往台灣,到了台灣,本來要繼續完成學業,一切未能穩定,自然以生活為主,不久就找到了行政長官公署做統計的工作,日子逐漸安定下來。

台灣印學會時期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十六日,戴壽堪在中央日報社會服務版刋載「徵求金石篆刻同志」啟事,參加了「台灣印學會」,當時梁乃予二十二歲,許多人僅見其作品,依其印章的老練、蒼勁與成熟,都以為是四、五十歲之刻家所作。所以深受戴壽堪及高拜石賞賜,視為知交,梁乃予正值青壯,也得以拜觀而博覽戴壽堪半千石室豐富的收藏,離開福州到了台灣,在一切資源匱乏的情况下,不啻是一個寳藏,在「半千石室」中,因國民政府遷台,而使大江南北文藝界的人士聚集台灣,梁乃予參與其中,受益匪淺。


這段時間,他認識一些繪畫的朋友,可以共同切磋,有李靈伽、翁文煒、章思統……等。李靈伽是福州人,梁乃予與他弟弟幼年同窗,來台後都住在台北永和,經常互相串門子,也常在彼此家中就畫起來了,一個人畫主題,另一個人補景樂此不疲,完成了許多相互切磋的合作畫,可惜居台不久就移居美國,二十餘年後,車禍逝世,梁乃予得到消息之後難過了許久。


一九五二年經考試轉至美國駐華安全公署新聞處,梁乃予寫得一手好字,又有美術的基礎,專門做美術設計及書刋主編工作。當時沒有電腦,一切都是手工繪製,所以下班後,許多人找他做美術設計的兼差工作,項目很雜有電影幻燈片、片頭、海報繪製、廣告圖、統計圖表、商標、徽章、包裝及郵票繪製等無所不包,生活非常忙錄也富裕。

漫畫生涯


美國駐華安全公署新聞處辧公室的同事有牛哥(李費蒙)、吴廷標……等都是漫畫高手,這一年十二月他和黄世英女士結婚。新婚之際,使他更注意社會百態,辦公室幾個人在公餘提倡起漫畫,梁乃予以早年在工筆人物和抗戰宣傳畫的基礎,畫出獨特中國筆墨式的人物風格,有時加上他善長的篆書和篆刻,加上各種格式交替變化,當時很先進的「民風畫報」就聘梁乃予為編輯委員。他畫的主要為單格和四格的漫畫。內容以針砭當時社會發生的時弊、傷風敗俗的事件,以嘲諷的方式予以表現。用非常幽默的方式,製造會心的笑果,導正風俗又舒暢人心。


梁乃予漫畫創作的時間約在一九五○至一九六○年間,應有近千幅作品,依其作品分類可分浮生小記、浮生新記、望近鏡、子曰篇、信不信由你……等,刋登於當時的台灣新生報、自立晚報、民族晚報、大華晚報、中華日報、中央日報、民風畫報……等。當時一起在媒體發表作品的有牛哥(李費蒙)、王小癡、劉成鈞、張尼、顏彤(顏奇石)、吳廷標……等。當時梁乃予漫畫的筆名有梁上燕、凸凹、木刃、屈曲、乃公等。

推廣與教學


一九六一年十月「藝術教育館」館長鄧昌國邀請當代篆刻家四十四人舉辦台灣史無前例的篆刻特展,在發邀請函時,除了館長具名外,還附上梁乃予的一封信函。可以知道梁乃予在「台灣印學會」幫忙會務,成為篆刻界的核心,所以請他出面,希望篆刻界多多參與。此次展覽非常的成功,在台灣印學會久未活動的情形下,大家非常興奮,才有王壯為、曾紹杰、王北岳、李大木「海嶠印集」成立的動力,一直到發展成後來的「中華民國篆刻學會」。篆刻活動的推動,梁乃予一直是主要發起人的角色。


一九七三年梁乃予受邀政大演講後,有幾位熱愛書法篆刻的學生,不時的到府請益,就開始有了設帳收徒傳藝的念頭。這段時間澹廬曹秋圃因特別喜愛梁乃予的印風,和他的入室弟子找他刻了一批書法用印。澹廬主要弟子邀當時書法界各門派青壯菁英書家成立「換鵝會」,因緣聚會使「換鵝會」的成員不時到梁府拜訪。有一次薛平南去拜訪時,他就向薛平南表示,想收幾個學生,國立藝專的學生有美術的基礎,假如有合適的,就介紹一兩位。這時薛平南剛從王壯為習印一年左右,天天埋首刻印,恰巧鄭多鏗去辦公室請教書法的事,就提起梁乃予想收徒的事。鄭多鏗興致很高,聯絡後就去梁府求教了,第二天藝專上課時,跟陳宏勉談起拜訪梁乃予學印的事,那個星期五的晚上,兩人就帶著自已的篆刻作品去梁府了。這是「台藝人」和梁乃予的第一次接觸,當時在梁府一起上課聊天的有陳澤羣,陳澤羣是很小就叩頭為徒的,政大的黃聯昇、黃一鳴、康榮寳、楊子雲、……等,每週在梁府上課,篆刻、書法為主,也談及其他,有時梁師母會煮一頓豐盛的晚餐等著大家,給這羣家在南部的學子大打牙祭。


篆刻課程在台灣大專院校的起步非常的晚,真正開始興盛的時間大約在一九七O年左右,台灣的大專校園篆刻才真正開始興起。在此之前,篆刻只在三個有大專院校美術系中開課,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一九五○年首開其端,由吳承硯先生教授篆刻,第二年就聘請王壯為先生擔任。開始是選修,而後才改為正式課程。王壯為先生在台灣師範大學教授篆刻十餘年,在一九六九年七月從師大退休,一九七一年才由黃寳瑜先生接任教授。一九七四年黃寳瑜先生因事去職,逐由王北岳先生接任。近兩年王北岳先生身體狀况不佳,就由周澄先生教授篆刻。而中國文化學院一九六三年創校之後,美術系就邀請曾紹杰先生擔任篆刻教席,曾紹杰有時會找李大木去代課,教授一些不同的概念和刀法,甚至邊欵的刻和拓製,一直到一九八八年元月曾紹杰過世,由其入室弟子黃崇鏗繼續教授至今。


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系日間部,一九六二年八月由王壯為擔任篆刻課程,一九六六年改由傅宗堯授課,一九七一年起就由譚興萍先生擔任篆刻的課程,一直到退休。才由阮常耀開始接下此課程。夜間部江兆申在一九六四年教授一年的課程,後停了幾年的課,到了一九七一年才由譚興萍教授到一九八七年。才由梁乃予擔任此課程,直到因系所的重視,教師陣容逐漸增強,有林進忠、林打敏、鄭多鏗、薛志揚、蔡介騰、蔡瑞成、杜三鑫、曾子雲、吳金洋而成有史以來台灣藝術院校篆刻教授羣最堅強的學校。


每一個學校因其指導教授的因素而形成其印風,一九七○年以前印石缺乏,較不明顯,後來泰來石的發現和資料逐漸豐富,篆刻就普及起來了。篆刻風氣一興起,各校的風格就明顯不同。師範大學的印風就有王北岳安排的習慣和用刀,文化大學大抵是曾紹杰嚴整工細的結構,有的學生不喜歡那麼規距,就學一學李大木的齊白石印風。再有就是跟隨江兆申學畫,連印章的風格也都直接吸收了。藝專在一九七○年左右日夜間都是譚興萍上課,譚興萍對篆刻投入不深,薛平南用心於此,雖從王壯為學,但取法吳攘之,仍在摸索之中,未至傳授階段。正巧鄭多鏗的求教,而將鄭多鏗、陳宏勉引介向梁乃予學習篆刻,也使後來藝專的學生陸續的將美術、美工、雕塑的學弟妹引進意古樓門下,如梁銘毅、林淑女、朱秀櫻、阮常耀、許培明、張君肅……等,而使台藝的篆刻才可以逐漸有深入探討的空間,可以與其他大專院校有三足鼎立的機會。一九八七年國立藝專才聘梁乃予為書法、篆刻教師,才眞正在國立藝專授課,但這之前十幾年間他早已是國立藝專篆刻課指引迷津的地方。

篆刻歷程


梁乃予的篆刻,從所有的叙述中找不到師承,只因小學的美工課有篆刻的課程,對日抗戰時隨身帶著刻刀,福建省境內,不愁沒有印石可刻,來台時,行李箱装有不少印石,光復初期刻印成為主要休閒消遣,每新認識一個朋友,即刻一印相贈,刻印過程,似乎都是自學而來。


他摹刻了相當了數量漢吉語及肖形印,從他刻的「高士傳印譜」中九十六方姓名印來看,早期的面目似乎都是從先秦古璽和漢印而來,當時印譜取得不易,幾乎學篆刻的人都去借印譜來白描雙鈎再填墨,從描了數十本各名家的印譜,當時大篆字典更少,只有商務印書館的「古籀彙編」,兩本很厚,他選出禮裏面認為喜歡的字形抄成一本,刻印時好查。一九六八年將借來的「丁輔之商卜文集聯」摹抄下來,朋友看到摹寫如此神妙,就拿去印出來,在資料匱乏時期,是很有用的書。一九六五年向俞敏庵借得「漢元拓祀三公山碑原拓」,發現與漢金文皆「為繆篆」結構,逐字推敲,還興起集聯念頭,找來王賓客(廷玉)、石叔明、蔡鼎新、施孟宏……等多人一起做對聯,在一九九七年八月將「漢祀三公山集聯」印出,這些歷程,可以看到他可敬的學習態度。


一九八○年經朱秀櫻的介紹,承凌祖綿邀稿,每月以篆刻為主題在「書畫家」月刋連載,又在「中華文化與藝術」寫稿,用各種角度介紹篆刻藝術,先後十餘年不曾間斷,後來結集成「意古樓印課」一書,這一書紀錄了這段時間的篆刻歷史。


一九七五年以「二十四孝印譜」獲得中山文藝創作獎篆刻類得主,此套印四十九方,二十五方大印,二十四方姓名章,就儘量做不同的變化,就可以看到做比較多的材料融合,如吴昌碩、趙之謙、齊白石的造形,但在他古印的基礎和特殊的用刀方法,依舊成為一致的調性。教學之後,在找尋廣泛教材面貌,當時曾向吳平借相當數量鄧散木、趙古泥及吳平自己的印譜,來給學生描摹,使他有意無意將這系統的架構消化進來,形成了他晚年的結構,但只要是以多方變化的面目為樂。他常常與學生在忻古藝集中印課中,一起創作刋登,一個句子,他可以設計十幾二十方不同感覺的造形。從一九八○年以後龐大的篆刻作品中,可以看到篆刻在他手上的隨心所欲。


一九九一年他擔任中華民國篆刻學會理事長,專心培育後進及篆刻寫作,及印譜整理的工作。這段時間每年都有相當日子在美國兒女處,享受退休的生活,篆刻創作本來就不太受時空影響,每年依舊近兩百方的作品。一直到最後幾年,身體狀况很差,才辭去台藝大的課,作品才稍減,篆刻對他來說等於是全部的生命,也在教化傳藝中,無意的與台藝大有一段密可分的因緣,亦天意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