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陳宏勉
中華民國篆刻學會1975年11月2日成立於臺北市民眾活動中心,首次有政府立案的篆刻團體,是繼日治時期「水竹印社」、「石逸印集」,二次大戰終戰後,戴壽堪成立的「臺灣印學會」、渡海印人成立「海嶠印集」之後,集合最廣面篆刻愛好者而形成的篆刻團體。
當時學會常務理監事及秘書處有王壯為、曾紹杰、李猷、陶壽伯、張慕漁、王北岳、梁乃予、李大木、俞敏庵、楊作福、林天衣、陳昭貳、祝祥⋯⋯等,都是當時篆刻界各個層面和地方的領導者,學會成立以後,篆刻的生態因此有了軸心,隨之而後的教育推展和篆刻相關的聚合和展覽,共同目標和努力的方向,也因此在往後的日子中,讓臺灣的篆刻走方百花齊放前所未有的景象。
1992年第六届由執年常務理事,改為理事長制至今,歷任理事長梁乃予、陳澤群、朱清波、吳東昇、許培明、周澄、黃嘗銘、陳宏勉沿續活動的推展。
學會活動的項目主要在於展覽、講演講座、篆刻創作和刊物的出版,幾乎每一、兩年就有一個大型的展覽,從會員展、專題展到篆刻歷整理,地點從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國父紀念館、各縣市文化中心、佛光綠美術館⋯⋯等。隨著展覽舉辦不同專題的講座和教學。此外,每二至三年學會出版年刊,同仁將當時所創作的作品提出,編印成冊,幾乎每期都有同仁的文章,文章的內容包羅萬象,從對篆刻書法專題的論述、經驗傳承、讀書讀印的心得記述、印人的介紹和緬懷⋯⋯,一篇篇隨著當時的時空記錄下來,吉光片羽記載著每個當下的思潮和發生過的事件,也累積了近半世紀的歷史資源,而今欣逢四十周年,將之結集成冊,讀者可以從這些材料去重現當日的景象,及前輩們對篆刻思索投入的空間。
此文集由蔡長煌和余侑恩、張昭宏、蔡宗宏、黃乾殷、葉麒睿,蔡語媽從四十年來共十七期的年刊取得所有文章,再經由電腦辨認軟體轉檔後初校,無法轉檔的重新打字,林倉盟負貴後校和整體規劃的工程,再由白勝豪做編排設計,整個過程瑣碎繁複,製作完美,特此感謝。也因周澄、楊文德、高嘉嫩、林義凱、陳正榮、林麗華、拾得法師、封德屏、游世𤏩、蘇明輝、林博仁、林佳儀、高月玲、洪松江、范爝娟、羅稑畇、王威凱等諸女士先生們,參與捐助印刷款項隨送乙未紀年印活動,印刷前得知書款捐額相差甚多,蔡基益兄得知,一日間匯款補足,得使此書編印可以完成,一切圓滿,無量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