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傳統與實驗書法雙年展序

陳宏勉 2017


1999年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迎接干禧年,籌劃一項別䦕生面的(傳統與實驗)書法展,邀請書家需要同時提供--傳統及具實驗性質的作品各乙件,兩件作品於會場並陳展出,並出版精美的圖錄,從此兩年一屆的傳統與實驗書法雙年展成為臺灣書法界最重要的標竿展覽活動,伴隨著這半世紀來參與書法的人,此這次展覽已進入了第十屆。

遴選邀請的書家,其傳統的作品自然是諸書家平時所擅長的,因此盛會在意的寫出,自然是那年的當下最菁華的作品,這樣的作品聚集在一起,自然是當時書法界最精彩的聚合,展出效果自然精彩。至於相對的另一件實驗作品,那就可能是擅於傳統書法創作者最大的挑戰了,展出單位當年對此件作品只有兩個要求,一是中國的文字,二是因展出空間的條件來規定,尺寸的大小和書寫形式以卷軸冊和鏡片為之。也就是說以中國文字元素和平面作品外,沒有任何限制。創作空間幾乎是無限制,但這樣的解放對浸滛在鑽研傳統書法條理原則的書家們,要脫離一生所歸納建構的結體,重新思考而進入幾乎完全沒有碰觸的創作空間,而且要直接有成果呈現,幾乎是書家們在隨後每次展出前的最大的挑戰。

展出的時間㸃出現在千禧年前後,在書法史來説其實並不早,也不特例,早在一九五〇年前後,日本的墨象及前衛書法即已出現,臺灣在一九七〇年代,若干書法同好就有這類的展演呈現,就後來衍生到中國的各種以文字或非文字書寫元素的創作,都已經發生過了,但對沒有碰觸過或極少接觸的書家們,這一切可都是新鮮的。

書法走入二十世紀,書法在傳統日常實用性書寫文字的功能性就逐漸喪失至無,在二十世紀中期存在的方式就開始分岐,依著其所接受的文化教育和美學素養,書法逐漸成為表現形式中的原體,一則浸滛在傳統的創作者,由詩文、筆法、行氣、章法⋯的衍伸,鬆綁曾被束縛的小腳,依舊用著習慣上嚴守原有的法則來演變,創作結果和舊有形態變化不大,但對書家來説,這樣的轉變已經是一非常不容易。

另一方向則將書法成為符號元素,依其展演性來決定表現方式,呈現的形式日趨多元,文字成為符號的原㸃,由此出發,依其成長所接觸㸃的界面靈感。再則和傳統書寫不同用途形式、裝幀、流轉歲月的種種元素,再尋求合乎當代美感的形式,重新思考表現方式。再則從不同書體結構、線條、墨彩色階⋯ 用各種極致性的強弱,讓視覺性的張力達到最大。而臺灣的藝術教育從小就以西方美學軸心,美術教育本體皆來自西方,從文藝復興到現代主義的自動性技法的形式,亦或是當代藝術的接觸,再再都成為書法當代化轉型運用的方式。所以言及當代書法的創作,亦往往將漢文字成為元素,拆解扭曲崩離種種方式,以探索猜疑西方美學和哲思,來詮釋創作書法新走向,所以不乏從中見到像米羅、畢費⋯現代畫家的符號影響,所以基金會邀請書家來參與這展覽,直接間接的會觸發出其本體曾經接觸,或思考壓在心靈深處意圖創作的點滴,凝結而將其具體化的展現出來,這當是非常美好過程。

傳統與實驗雙年展1999年初起並且無主題,數年前基金會希望每次展出可以關懷周遭環境時空,而且在高美館協助下,當年就以樹衛時代為主題,而前年以愛來擁抱娑婆世界,讓人間更美好。今年在籌備會中,提議今日人類皆處在數位時代之中,每天生活在3C產品裏,使用時最頻繁進入諸訉息的起點,就是關鍵字,就以關鍵字為主題,讓創作者發揮,關鍵字於日常3C使用,會是為那個當下所需找尋訊息的文字。但成為一個人創作的主題時,便為成為創作者在這個時空心之所繫的哲思或願景,也成為個人這個時間生命㸃的關鍵所向和延伸,這樣的結果的豐富感,應該是籌備會時不曾想像到的。

何創時基金會傳統與實驗的展覽,是以單一人同時傳統和實驗性的作品並陳展出,兩件作品可能相互連結,也可能各立精神主題呈現,不論其並置狀態如何,這樣的形式在歷史上應該絕無僅有的創舉,在不間斷十屆雙年展,參與的書家在近二十年間,每個參與者隨著一屆屆的進行,配合著基金會的熱情,不知不覺的將自己在書寫上、思緖的轉變和成長,非常清楚的烙印下來,隨著一次次的展出印象和出版圖錄的留存,清楚的記録著這段時空臺灣書法菁英的演化歷程,直接成為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