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公超述懷詩呼應李鴻章時代命運
國父紀念館中藏有一件葉公超的墨寳,詩文內容讓人看見百感交集。
民國51 (1962) 年,葉公超書寫所作的述懷詩:
黃帽西風白馬鞍,登臨卻笑步為難。歸林倦鳥知安隱,照眼斜陽未覺殘。欲借丹霞弭往轍,不因險巇亂心壇。青山翠竹凌霄節,樂與遊人夾道看。
在該詩的跋序題字中,葉公超寫出原委:「壬辰春,奉命議訂中日和約,郭則生兄曾有步李鴻章馬關條約詩見寄;辛丑冬,餘卸美使任;壬寅秋,遊野柳歸途,次其原韻。」
相隔半世紀,同樣的感慨
葉公超會寫這首述懷詩,是起因於10年前收到的一首有關李鴻章的詩。李鴻章與葉公超,兩個前後時代,分別代表中國與日本簽訂條約的外交大員,相隔半世紀,在同一韻詩中寫出了類似的感慨。
民國41(1952)年4月28日,葉公超以中華民國外交部長,全權代表國家與日本全權代表河田烈在台北賓館簽定《中日和約》。《中日和約》主要是為了解決兩國間戰爭狀態存在期間引起之各項問題。
合約簽訂進展非常不順利,當時時空環境是,戰勝的中華民國政府已退守臺灣,而戰敗國日本在數年之間已重建有成,國際地位也恢復了,談判過程中,日本代表姿態很高,葉公超帶著滿肚子的委屈把和約談好簽字。
《中日和約》於法理上結束中日從甲午戰爭以來的對立狀態,中日雙邊和平條約奠定了兩國和平基礎。和約依照《舊金山和約》第二條,日本「放棄」對於臺灣、澎湖列島、西沙群島及南沙群島之主權。
但是,由於當時中華民國政府有急需以和約鞏固其中國合法政府的地位之迫切性,該條約最終以蔣中正所謂「以德報怨」的指示制定內容,讓處於戰敗的日本於《中日和約》簽訂時反而獲得實質利益。
前有馬關條約,後有中日和約
《中日和約》過程中,外交部駐日的同事郭彝民(則生),一切看在眼裏,就想起了一生與各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後,心力交瘁去世的李鴻章,臨終時寫的這首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李鴻章在1895年代表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放棄對朝鮮宗主權,割讓臺、澎、遼東半島給日本,並賠償日本作戰的軍費白銀兩萬萬兩,這條約讓中國幾乎完全失去尊嚴。李鴻章後來又簽訂了《中俄密約》,1901年八國聯軍之後,又與各國簽訂《辛丑和約》,之後不久心力交瘁去世。
從清末到民國,經過了半世紀,中國在二次大戰中戰勝,收回臺、澎,但1952中國代表葉公超卻又要與日本簽訂不利中國的《中日和約》。派駐日本的郭則生感慨之餘,在東京就以李鴻章的臨終詩原韻,寫了一詩寄給葉公超:
一身聊此卸塵鞍,卅載馳驅行路難,秦樹嵩雲原不識,江魚朔雁自摧殘。客蹤寄傲無封事,杖履追歡有道壇,善賦揚雄他日作,吹噓待送萬人看。
這首詩一直留在葉公超心中。《中日和約》之後10年,1962年在臺北,一次去野柳郊遊返家途中,葉公超忽有所感,就用郭則生詩的原韻寫出他自己的述懷詩。
當時,葉公超又經歷了更多不如意,1961年在任駐美大使時被急召返國,隨即被免職,改聘行政院政務委員,被長期禁止出國。寫這詩時,想必百感交集,他後來稱自己是悲劇的一生,從述懷詩中可以隱約讀得:
黃帽西風白馬鞍,登臨卻笑步為難。歸林倦鳥知安隱,照眼斜陽未覺殘。欲借丹霞弭往轍,不因險巇亂心壇。青山翠竹凌霄節,樂與遊人夾道看。
同韻的三首詩,串連時代起伏
1962年之前的十多年,確實家國險亂,葉公超的政治生涯也經起伏跌宕。
1943年,太平洋戰爭戰爭晚期, 11月27日美國的杜魯門總統、英國的邱吉爾首相、中國的蔣介石主席在埃及簽署「開羅宣言」,議定日本在中國所竊取之領土,如滿洲、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華民國。
1945年,德國投降後,中美英蘇7月共同簽署的「波茨坦宣言」,日本於1945年決定接受波茨坦宣言,必須履行「開羅宣言」。
但隨後,中華民國政府在國共內戰失敗,1949年12月7日遷都臺北,退到臺灣。
在這十年間,葉公超又代表中華民國,在1954年簽訂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向各國宣示中華民國在國際外交的地位,並明白顯示美國將不在任何國際密議中用台灣作買賣。雖然這個條約已不再不平等 ,但仍受制於外國,且葉公超後因外蒙古入聯合國案而與前蔣介石總統不合,被迫離開政權的核心。
不論「中日和約」亦或是「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至今依舊是影響臺灣存在最重要的條約。國父紀念館收藏葉公超的述懷詩,具有深刻歷史意義。
葉公超寫好詩後,寫成書軸,在國父紀念館參加書法展,當時一名日本遊客看到,讚賞不已願出高價購藏,但葉公超不願賣給日本人,而把這幅字送給國父紀念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