簾漾金精浪__手工造紙與保存科學展
陳宏勉 2014年11月22日
二十幾年前,有朋友興沖沖的拉著我到歷史博物館旁的林業試驗所說:「林業試驗所做了許多好紙,今天有個講演,之後試紙,去看看。」抱著懷疑的態度跟著進了會場,裡面擠滿著人,主講者王國財正在解說著古書、古字畫紙張老化的問題,看著幻燈片上斑剝、碎裂、霉斑、蟲咬、水漬、塵汙種種狀態;每一張圖版都正在家裡進行著,眼睜睜的看著,但一點辦法都沒有。想著家中這些生命的中心,正在演化著不可逆的老化現象,真不知所措。
書畫的用紙和創作後的裱褙,是書法、水墨及重彩畫中最根本的材料的課題,然而在臺灣所有書畫專業創作者的知識中,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狀態,甚至幾近完全不知,根本的原因是藝術科系的課程,沒有認識和製作材料的課程。學生時期讀梵谷傳時,看到他在釘繃畫布,敲碎礦石來製作顏料來畫時,我的心中畫下了一個大問號,我們藝術系學生的專業知識,比一世紀前半路出家去畫畫的梵谷還不如。這些最基礎的材料認識和製作,學校現今似乎依舊連課程都沒有,恐怕也找不到師資。在書畫水墨的系所中,紙、墨、筆、硯這些基本的工具,應該是最了解的,但一樣的,這些基本認知到現在,依舊是停留在懵懂的狀態,不止學生茫茫然,就是老師也都僅在想當然耳的階段,一切都在大概差不多的得過且過了,專業的學院如此,在專業外圍的人對這方面的了解更可想而知了。
在學生時候,幾個同學想印印譜紙,在臺灣找不到前人使用的連史紙,就到埔里找雁皮紙。找來之後,我們送到各篆刻大老名家去請教,也得到一些建議,譬如加一點模造紙漿之類,我們回報給廠商,結果做回來的紙,一次比一次難用,問題在那裡,出意見的都說不懂,真是盲人帶路,走不下去了。
當我們到了賣紙的棉紙行,生紙如宣紙、棉紙,熟紙如礬宣、礬棉、蟬翼箋,半生熟如楮皮、京和…等,紙名常常以數字編號,買了幾十年,用什麼材料和方法做的,各種材料在各種的技巧下會產生什麼效果,如果想要寫畫出什麼效果要什麼紙?這些紙張為什麼會產生這些現象?幾乎是無解。
林業試驗所早在二十幾年前,就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從此以中國書畫手工造紙的題目,做很深入的研究。這次的展出他們從紙發明前後,世界各地記事的材料,羊皮書、卷、莎草紙、貝葉經等,讓我們了解這些材料和紙的異同,和在歷史文明中扮演的角色。
植物纖維都可以造紙,各種材料的纖維,系統的整理分析,有200多種的纖維形態資料、圖版。數十種樹皮和紙漿的化學組成資料一併呈現,諸如大家較熟悉的楮皮、雁皮、三椏的原物等。還可以看到樹皮結構的特殊圖形,其趣味性直接成為紙紋路形塑的絕佳材料。
手工造紙的工具長的是什麼樣子,紙上的花紋是怎麼形成的,造成紙上的簾紋的簾子長什麼樣子,仿宋羅紋紙的簾子有什麼不同,紙上的花紋如何做出來,水印是什麼,有什麼不同的方法,都清楚的介紹著。
書畫用紙的生、熟問題,從很生到很熟,就有無限的階段,不同的纖維材料,不同的製作過程,和作熟的方法,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絕對決定和影響書畫創作者靈感和觸臧最根本要素。
棉紙的材料是棉花嗎?在臺灣棉紙的書畫作品上,常常可以看到不吸墨的白色斑點,這是存在構(楮)皮、桑皮中的樹脂斑點,白點是樹脂不吸墨的原故。樹脂壽命遠低於紙纖維,這些書畫作品年代稍久,斑點就成為穿孔的所在。
在觀念中,手工紙經過漂白是不好的,傷害纖維的;但經過分析後發現未漂白的紙壽命遠低於漂白過的紙。雁皮紙容易變色,蟬翼(衣)箋為何容易碎裂,在加熱、加濕加熱、照射紫外光三種加速劣化評估,參照化學組成的資料,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
紙是如何染色的?用什麼色料什麼方法來染?古代和現代有什麼不同?色料的耐久性如何?各類單一顏色、甚至特殊如磁青紙(深藍的靛青)、藏經紙…到五彩的流沙箋(斑石紋紙)。在紙上的塗佈加工又是另一類技巧,各式的粉箋、蠟箋、羊腦箋、藏文佛經、八寶七彩…等。無窮的變化,當我們去了解製作的過程,一定會為這些神奇又美妙的紙作品,感動不已。
展覽中還有徐建國展出了書畫裱褙和保存方面的研究,徐建國是台灣手工紙研究先驅張豐吉教授與松雲山房岑德麟先生的門生,對裱褙及漿糊的製備與分析有極深入的研究。從書畫家對紙材料的選擇和使用,怎麼去避免墨彩的暈滲、脫落,製糊、養糊到用糊,以他長期的裱褙實務經驗,整理出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看法;再和林業試驗所過去二十多種天然糊劑的裱褙研究結果相印證,做有系統的介紹。
裝褙展出以各類格式立軸的裝裱工序和傳統與現代鏡片的工序差異,裝裱過程的每個階段,皆以實物展示出來,並且分析過程中對書畫保存的影響。
在高溫多濕的臺灣,書畫的發霉、蟲咬、水漬、褐斑、落塵、鐵銹、三夾板所造成的種種傷害;這些現象的出現和清洗,從藝術家到收藏家,這些知識無一不是一直希望了解的黑洞。這次展出開幕當天,徐建國以專題演講及現場示範的方式,將他從專業實物中研究已久的經驗分享大家,直接詮釋著長久以來,似懂而非懂的書畫裱褙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