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勉林淑女書畫篆刻展
中央研究院 史語藝廊 2006.10.18—12.28
香港 集雅齋畫廊 2006.10.20—10.28
文 /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 何炎泉
陳宏勉老師與師母林淑女,在藝文界可說是絕佳的組合,兩個都在各自在不同的領域上引領風騷。我是在偶然機會下見到陳老師的印章,後來隨其刻印才逐漸熟悉他的書畫,對師母的深刻印象就是認真作畫的場景。此次展出兩人的書畫篆刻作品,代表他們長期以來在藝術上耕耘的豐碩成果。
陳老師的印章成就自不待言,然其印格之博大與調性之清新則是同輩印人中所罕見,風格面貌的廣度與處理手法的精緻度,亦堪稱台灣精緻文化的表徵。儘管他也出自美展的競賽系統,卻沒有因此而染上習氣,更沒有自滿地劃地自限,拘泥於比賽的格調或是受限於上一代篆刻家的藩籬,反而能夠不斷地推陳出新,吸收古今幻化出獨特印風。創作理論上,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印外求印」外,最令人感到新意就是「印內求印」,強調從古代優秀作品中去吸收養分,取法的對象包羅萬象,並不侷限於那些赫赫名家。此外,哲學性的思辯也往往被巧妙地融入篆刻中,經常有出人意表的佳作產生,不斷地對篆刻界注入活水,也深獲年輕後輩的好評。
至於書法,陳老師特別重視線條質感,對於畫面設計或視覺效果並不特意經營,與時下所流行那些設計感十足卻功力稍遜的流行書風大相逕庭。他對書寫的實踐更是下了深厚的功夫,無論是面對其大器磅礡的行草,或靜穆典雅的篆書,觀者都不難體會到那份醇厚的修為。隨著線條的行進與律動,處處可見書者的用心與巧思,對於任何的細微處皆不放過,更無力不從心與敷衍虛應的窘況。這種講究實踐的書學觀,無論在作法或是觀念上都是與古人契合,強調從書寫中去體會書法之美,透過文字的介紹無疑只會讓自己離作品越來越遠。
另外一個令人驚嘆的就是陳老師的畫,除了匠心獨具的畫面構成外,更有源源不絕地豐沛氣韻,所有的表現都可以說是他經年對水墨浸淫與體悟的成果。面對這些畫,觀著無需藉助任何的文字說明,皆能輕易捕捉到到畫中蓬勃的生機與特殊的意境。當近年來的水墨不再具有傳統水墨畫的意境時,陳老師的作品無疑保留了文人水墨畫中特有的要素。
首次見到師母時,她正在畫工筆,畫中飄渺的氣氛與精緻寫實的物像,精巧地掌握住真實與虛幻間的交界,將兩個極端的矛盾衝突共治於一爐,透過畫面娓娓訴說著她內心的情感與世界。她的工筆並非強調對自然忠實的寫生,而是帶有強烈的表現主義,透過畫筆來呈現出現代的特質,其中不僅有她個人對世間的觀感與種種想法,更有現代人的複雜情感。利用寫實性格強烈的工筆畫來表達內心世界,乍聽似乎不可思議,然而真正面對作品時,無論是畫中的線條、物像或是顏色等等,無一不對觀者傳達創作者心中所醞釀的悠遠意念。
每次遇到師母,總是匆匆數語,不過言談中很容易可以發現到她對古代作品的關注與用功。事實上,她並非透過那些研究文章下手,而是經由自己的眼睛與手中的畫筆來閱讀這些古代名蹟,透過一件件的學習與分析,才能如此不斷地增進眼界與功力,而逐漸形成目前的個人面貌。在她身上所看到的毅力與恆心,絕非一般人所能想像,也令人深深感受到一位畫家的形成是多麼不易,就如同陳老師常說的:「絕頂的藝術家都是幾生的累積修行。」
師母的篆刻乍看雖然與老師有幾分神似,但總帶有一份特有的氣質。在她的印章中,除了帶有過份嫻熟刀法所缺乏的雅趣外,更有著縝密設計者所摒除的生意,展現更多的是她獨特的線條與空間感。作品中,可以看到她如何將這些古文字整理成自己的藝術形式,以呈現出個人的審美角度。
兩個如此傑出且相異個性的藝術家,如何彼此激盪與扶持,這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透過文字清晰扼要的介紹當然是一條捷徑,然而直接面對作品顯然是更好的選擇。值此展出之際,親臨展場,你可以直接面對陳宏勉與林淑女的眾多分身,從他們身上,不僅可以直接獲得視覺上的享受與心靈上的洗滌,更可以靜靜地聽他們訴說這些年來的生活點滴,也分享他們從生活中所歷練出來的人生美學。或許,獨具慧心的你,還可以意外地發掘出他們作品中的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