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
喜歡王羲之的法書,喜歡他書寫時的驚警、準確、不在意的瀟灑自在,蘭亭聚會是千古以來,以「曲水流觴」和「賦詩助興」主軸,聚集文人名士,放下塵務嬉遊林間的集會活動,
當時參與蘭亭修禊有42個人,活動尾聲,修禊詩文集聚後,請王羲之寫序。已近傍晚,王羲之在酣醺中,讀著26個人41首詩。隨眾人的詩境進入思幻空間,知識分子在天災人禍的時代中,身不由己的悲哀和蒼涼,只有在遊山玩水、及時行樂中的短暫麻醉,苟且偷生的心態下,尋求精神的安頓,深鎖心中的思緒,文中記述當日盛況,和無奈於人生的無常,一一躍然紙上。
前些日子受託為篆刻書法前輩們寫傳記、「七友畫會展」寫文章時,研讀著每個人初來台灣時的時空和心境,思緒每每回到青少年時,那種長久天災人禍所延伸出人心惶惑不安的景象,和詭異的時空氛圍,這複雜多重的族群並存著,知識份子無可奈何的找尋暫時的精神安頓,賦詩、書畫、票戲…都是逃脫和追尋自我存在價值的方式。這複雜而多元的文化能量,交會而衡擊而融合,而孕釀出這段時間的「台灣文明」,是非常珍貴的。
莊嚴於1963及1973年,在臺中霧峰北溝及臺北故宮外雙溪舉辦兩次「曲水流觴」,當時文化界的詩人書畫名士們集聚一起,臨觴賦詩、寄情山水、圍坐清談、放浪形骸、放聲高歌,暫得「我思古人」的幽幽情懷,數十年間,不斷的為人歌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