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金石緣 永以為好
周 澄
我認識君碩陳宏勉相當早,民國七十年左右我在板橋國立藝專授課時,他藝專畢業不久,短暫從事一段廣告設計工作後,就專心在台北縣樹人高中美工科任教,算起來已有三十年頭。期間往來密切,舉凡書畫篆刻有關的話題無所不談,也因為長期從事篆刻社團及學會的工作,成為相知相惜的工作夥伴。 君碩在藝專主修雕塑,成績頗佳。因為陳家書香門第,從小就有書法基礎,稍長對金石文物頗感興趣,雕塑科有篆刻課程,既好奇又喜愛。適梁乃予先生希望平南兄介紹學生,最好藝專裡有書法美術基礎的。就和同窗鄭多鏗從意古樓梁乃予先生學習篆刻,引介而入其門,開啟他的篆刻生涯。期間又敬慕紅並樓李猶先生詩文書印深厚的造詣,於是攜其夫人林淑女,雙雙拜在紅並樓門下,攻研文學,後因夫人在文化大學美術系研讀時,得從曾治杰老師指導篆刻,且婚後由板橋遷至北市麗水街與曾老並鄰之便,並為先生整理印譜印稿及相關資料,經常出入堂室,君碩得意良多,往後因緣際會,得與王壯為先生遊,頗受指點,幾年經篆刻界大老的加持,加上他聰穎與用心,於是塑造了君碩樸質又俊秀的風格,章法嚴謹,刀法俐落,變化多端。期間常是以台灣俚語入印,幻化鄉土氛圍,提升藝術精華,也是印壇創舉,值得喝采!印藝是君碩此生投入時間鑽研最深的課業,經常出入明清諸家的堂奧,粹取適合自己印藝的長處,揉入融合應用,又得力於隋唐官印的瑰麗,又長年與商周鐘鼎彝銘,秦漢石鼓、詔版、權量、碑額、磚玉等文字,深悟其體勢變化,加之深厚的書法工力,筆力猶勁,於是刀筆相發,得心應手,不論朱白文,或蒼渾樸拙,或工緻秀麗皆有可觀。有明顯得自己風格與創意,為印壇能手。 其作品從1979年起陸續獲第七、八屆全國美展佳作及第四名,又獲得中華民國篆刻學會新秀大賞。過一年又榮獲全國青年創作獎篆刻類第一名,印藝超群,聲譽鵲起。於是在1983全國美展第三名,1985年以「陳宏勉篆刻」榮獲中山文藝獎篆刻類得主殊榮。多年的努力,他的作品也經常單獨展出或與書畫同展,皆可一窺君碩精湛藝術風貌。 君碩其人如其號,身壯體碩,樸厚篤厚,性豪邁不拘小節,中氣充足,笑聲呵呵如宏鐘。平時寡言著於表達,然其思緒清晰,立論特出時卻往往出人意外,可以將其想法有條不紊,鉅細靡遺的把主題講得頭頭是道。如果有反向的意見,它也會據理力爭。近年來潛沉力耕,不論在書畫篆刻藝業皆有長足的進展。多年在藝壇浪跡,師長的教誨,道友的滋潤,累積自己摸索的深度,也積極參與篆刻界的各項活動,熱心付出,無怨無悔。不過生活中也有不順遂的事,也承受不少體制內外的壓力,產生內心掙扎,然君碩性豁達,多種外在的困擾並未阻礙他的勵行精進,行事更加琢磨內斂。他對文化藝術界的人與事,深入剖析,尤其在鄉土的論述,開闊而有國際視野,偶爾化為文字,往往發人深省,也為文化單位所認同。近年為典藏雜誌執筆,對幾位篆刻界的前輩介紹論敘,梳理條析,深入淺出,揭其藝事創作過程,及不為人知的秘事,發人所未論,難能可貴,可成為藝壇後學參閱很好的資料。更在故宮懷素自敘帖的真膺筆論中,從極細微的筆趣去探討,見解獨到,為歷代懸案多了一種考據的思考。因此可知君碩才藝多樣性,與壯碩野放形象之間有他細緻精微的一面。 值得感佩的事,君碩多年從事篆刻各項活動,無役不與。從參加中民國篆刻學會,到發起印證小集,發展到台灣印社。君碩伉儷合作無間,全心投入,使會務發展二十幾年。不論聚會、出版、展覽、論壇,甚至舉辦大專篆刻比賽皆能順暢而永續,也使我忝為會長,無後顧之憂。君碩在篆刻教學更是不遺餘力,除設帳課徒外,並在美術館及公家單位授課,推展篆刻藝術。最近又替北市立美術館編纂篆刻教材。舉例示範,立論正確。他累積豐富經驗投注其中,啟迪後學,誨人不倦,為台灣篆刻注入一股營養劑,造福藝壇,其功至偉。 此次受邀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近作,以詩經「永以為好」為題,內容豐富,陰陽鉅細,工拙並成,風貌多樣,精彩可期,願以「結金石緣,永以為好」,祝展出圓滿成功。
中華民國篆刻學會理事長 周澄謹識